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活动 > 正文

冬至阳生春又来——"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二十二)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12-21 05:31:24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宋有诗曰“葵影便移长至日”,民间有谚语 “吃了冬至面,一日长一线”。冬至是太阳“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此后北半球太阳高度回升、白昼日渐变长。


65c968f676139d7d031b4ee48168e2f.jpg


冬至由来及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贺冬”仪式,并例行放假。《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会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此日祭拜尊长。明、清两代皇帝亦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至今,冬至还留存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北方有谚语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江南则有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的俗语。

《咏廿四气诗 冬至十一月中》

•元稹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

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綺筵。

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元稹的这首节气诗不仅记载了冬至节气时的天象变化,还记述了朝廷上下欢度冬节的盛大场景。由此可见,唐朝时的冬至是个重大的节日。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在古代,冬至还是个团圆的日子。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冬至亦是归家的时节。可总有人漂泊在外。这一年冬至,白居易客居邯郸,漫长寒夜里对灯枯坐,唯有影相伴,对家人的思念阵阵涌上心头:远方的家乡,亲人围坐一起,而今夜,独独少了他一个,家中还会有以往的那种氛围吗?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句诗句平实质朴但意味深长,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0454c794b9791a31b8cba50d8e74f0.jpg


冬至:寒已极,一阳生。

《说文解字》释,冬即终,表示四时已尽。冬至夜晚最长,此后白昼变长,阴极而阳生,所以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它既是轮回的终点,亦是新的起点。“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冬至到,寒已极,一阳生。这天,诗人墨客们常常会感叹时光流转与人生易逝,期盼生命萌发和春天归来。

《小 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这首诗写出了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绣娘刺绣添线体现出了白昼增长,第六管黄钟管芦苇膜灰自动飞出,应节冬至;河柳即将泛绿、山梅冲寒欲放,生动地体现出寒冬里孕育着春的生机。诗末二句借景抒情:身在异乡,但白云苍山眼前之物和故乡并无不同,还是呼儿斟酒,合着对故乡的追忆一饮而尽吧。

同是身在异乡逢冬至,不同于白居易的寒夜枯坐独思乡,杜甫从即将泛绿的柳枝上、含苞待放的梅花上看到了阳气回升、万物萌发的隐隐生机和希望。

是的,“冬至阳生春又来”。今日冬至,祈愿珍重,静待春归!

小知识:古人将芦苇的薄膜烧制成灰,放入十二乐律的管内,埋于密室地下泥土中。管端上口齐平覆以绢帛,下端长短不一。第六管是黄钟,此管最长所以得地中阳气最早。冬至一阳来复,黄钟律管的膜灰便自动飞出,古人称此法为“飞灰侯气法”。


微信截图_20241220091612.png

(撰稿:魏鹍   审核:王志刚)

版权所有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9083749号

关注图书馆公众号:gh_58f2f30ff8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