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十三)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08-07 08:00:41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今年的立秋是自8月7日08点09分01秒至 8月22日22点54分48秒。“立”,是开始之意;“秋”,由 “禾”与“火”组成,《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秋,禾谷熟也”。立秋,意味着草木自盛夏的繁茂生长转向金秋的孕育结籽,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意思是指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但立秋并不意味着暑热完全退场,因为立秋之后的还有“处暑”,处暑才是暑热的结束。民间的“秋老虎”之说也是指立秋后,炎热的天气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直至处暑节气后,暑气方渐渐消散。
立秋分三候。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立秋后,我国很多地区南风减少,日渐增多的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曹植有诗“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白居易诗曰“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此时尚在三伏天,虽然清风微凉,但树木枝繁叶茂、雨水充足,所以蝉的食物充足、环境适宜,正得意洋洋在高处肆意鸣唱,仿佛告知人们夏日即将过去。
方闻几声蝉鸣高柳,才得几次荷塘漫步,清晨的一缕凉风却令我们蓦然惊觉:立秋了!自今日起,夏的暑热将渐行渐远,秋的凉爽会悄然而至。正如清代陈文述《夏日杂诗》所言:“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立秋是时节的转换节点,也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许多诗人墨客在这一天留下了绝美的词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更寄寓了深层次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思考。十首立秋诗词,与君共赏读。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新秋》
唐·齐己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
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
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
《六月十三日立秋》
宋·杨万里
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立秋》
宋·沈说
昨日午时秋,西风夜转头。
吹来溪外雨,藏却树间楼,
暝带栖鸦色,凉催客燕愁。
一樽吟未了,衰鬓早飕飕。
《立秋》
宋·王镃
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
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
宋·高观国
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
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
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
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
《立秋》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岁月更迭,四季流转,二十四节气其实各具韵味。立秋,凉风渐起,纵然暑气未退,秋高气爽也已不远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让我们且收敛夏日的烦躁,只待某一个月明星稀夜、梧桐叶落时,去静心感受生活的馈赠,迎接秋日满满的收获。
(撰稿:魏鹍 审核: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