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深诗意浓——"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十七)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10-08 11:18:20寒露(Cold Dew),九月节,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寒露时节,则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寒露,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此时,,风已寒凉夜渐长,梧桐叶落雨潇潇,已然到了秋意最浓的深秋时节。
寒露三候
咏廿四气诗·寒露
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一候,鸿鴈来宾。
“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後至者为宾。”鸿雁在白露时节开始向南迁徙,至寒露时节就是最后一批南飞雁了。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其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
“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而且“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深秋百花凋零,唯独菊花怒放,葳蕤多姿。连元镇也不由赞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露诗词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国宋玉在《九辩》中开启了中国诗人悲秋的传统。寒露时节,秋意最浓,期间又有九月重阳,故无数诗人吟诗作赋,佳作颇多。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
宋·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宋代的柳永,在潇潇秋雨后,凭栏远眺,见秋水长、斜阳尽,闻鸿雁哀鸣秋风飒,与千年前的宋玉一样顿生悲凉之情。此诗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在寒露节气里,登高、赏菊、佩茱萸等习俗丰富多彩。王维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广为流传,描写的就是重阳节登高思乡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句自然质朴,如,题目点明时间九月深秋,草木寥落之时;开篇首句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在外漂泊游子的强烈的孤独和思盼之情呼之欲出。后两句 “遥知”写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少一人”则是家中亲人对漂泊在外的诗人的牵挂。此诗看似娓娓道来、语句直白,实则情感丰富、曲折有致。与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寒露时节,风寒露重,梧叶黄、塘荷枯。有的诗人,感到凄凉,有的诗人却看到秋日别样的美丽。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同是登高,诗人杜牧在诗中呈现了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漫步山路,眼中所见是白云悠悠红叶艳,一派明丽动人的山林秋色,毫无萧瑟悲秋之感。“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独特的视角体现出了一种豪爽俊拔之气。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每个时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及时感受深秋之美吧!
寒露惊秋晚,望君多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