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活动 > 正文

今日白露:露从今夜白————"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十五)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09-07 08:00:10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时节,暑热渐消退,天气始转凉,寒生露凝。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释“白露”之由来:“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100382c53ef770bf59a9487dabf80c9.jpg

白露分为三候:《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白露始,鸿雁因感知秋意渐浓阴气渐重而南飞。大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雨水”节气的二候是“候雁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雁,知时之鸟,热归塞北,寒来江南,沙漠乃其居也。”古代传说大雁本是北方沙漠之鸟,南飞是离开家乡,客居过冬所以称为鸿雁“来”。有传说大雁南飞的终点在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大雁飞到这里等待冬春阳气萌发之时再北归。

二候玄鸟归:“玄鸟,燕也。”白露时节,燕子自北往南迁。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古代“羞”与“馐”通用,这里指食物。《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各种鸟儿们感知到秋天的肃杀之气,纷纷开始储藏食物以备过冬。

“白露”是24节气中唯一的具有鲜明色彩标识的节气,是秋水长天、月明露白的唯美时节,也是华叶衰、雁南飞的略带伤感的时节,因而成为一年中诗意最浓的时节。

让我们在金风玉露中与古人的诗意撞个满怀!

c26256ff4a6ec8da0d9b68274853a2d.jpg

《诗经》有佳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居易看见“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杨万里的“青霜红碧树,白露紫黄花”写出秋的明丽之美;李白笔下的“露”美的清新别致:“秋露白如玉,团团下翠庭”、“白露垂枝滴清月”。唐代李颀感叹“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道出忧伤之美。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诗人元稹站在大唐的秋风中,见草叶渐枯沾白露,晴空万里云悠悠,慨叹秋风催人老,两鬓生白霜。曹操《短歌行》所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朝露易逝,容易引发诗人时光荏苒、人生易老的忧伤情怀。

豪放的苏轼却生性洒脱,诗意境界更高一筹。七月秋夜,月出东山,苏轼携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发出超然于物外的哲理思辩:时光虽如水,江月却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夜深露重,秋月莹莹,戍鼓惊心,飞雁哀鸣,无不牵动着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白露澄清夜遥空月似盘白露之秋夜最适合寄托诗人们的绵绵相思!诗仙李白也在《长相思》里描述“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但他另一首送别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则是格调高昂、风格明快:“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诗人的疏朗狂放之气跃然纸上。

杜甫的《白露》也一扫愁绪,展现出清新明快的秋景画卷,可谓最唯美的白露诗词。

《白露》

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白露莹莹的凉爽清晨,诗人策马经过一片秋林,近看枝头橘子团团,林边菊花盛开,远眺鱼跃江面、鸟飞晴空,诗人心旷神怡, 为秋天大自然的丰美回馈而感动。

民间有谚语:“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白露节气不仅昭示着季节的更迭、时光的流逝,也象征着生命的成熟和收获。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让我们从从容容迎接丰收的秋天。

秋深露浓,勿忘添衣,秋风渐凉,愿君秋安!

3b2ac29626ca07912a87b7d21ecc5a0.jpg

(撰稿:魏鹍  审核:王志刚)

版权所有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9083749号

关注图书馆公众号:gh_58f2f30ff8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