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活动 > 正文

粽叶飘香 ,又到端午-——"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九)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06-10 00:00:39

时光流转,“梅子金黄杏子肥”,转眼间粽叶飘香的端午节到了。“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午”就是“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菖蒲节等),而且不同地域也有流传已久的各种不同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流传最广并影响深远的还是端午祭屈原的习俗,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也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历代诗人也多因此赋诗作词,佳作留香。北宋张耒的《和端午》凄清悲切、情意深沉,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此诗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只有千古绝唱《离骚》留在人世间。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一句反问抒发了后人无限的悲愤与无奈,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后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留人间。

张耒的好友大文豪苏轼的长诗《屈原塔》也颂扬屈原持志之高洁,抒发诗人无限景仰之情:“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广为流传、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但在民俗文化领域,还延续着端午节吃粽子、插艾草或菖蒲,佩戴香囊(缠五彩丝)等其他传统习俗。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苏轼的另一首词作就详细记载了宋人的端午习俗。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欧阳修一首《渔家傲》 则对当时人民的端午盛景做了更为详尽细致的描述。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风俗。后面紧接着抒情,黄鹂一声鸣,惊破纱窗梦,静中有动,抒发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丝。

两首词中都记载了端午风俗:吃角粽、挂菖蒲、饮雄黄酒、沐兰汤浴。

吃粽子。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粽子又叫“角黍”、“筒粽”。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花样繁多,品种各异,风味不同。楚地有传说:端午人们包棕子投入江中喂食鱼龙,以免它们伤害屈原。

佩香囊、缠五彩丝:欧阳修诗中提到端午包角粽、香兰浴。而苏东坡词中“彩线轻缠红玉臂” 则是端午的另一个习俗,即给孩子们系五彩线。五彩线,是指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又称避兵繒,朱索等。中国古代崇敬五色,认为这是吉祥色。故而在端午清晨,家里的女人们就会把五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上。到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扔进雨中,意味着祛邪攘灾。北方习俗则是佩香囊,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编成索,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同样是避邪驱瘟之意,悬艾叶菖蒲和饮雄黄酒。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可驱邪祛病。南方人们饮菖蒲酒或雄黄酒也是寄托避邪保安康之意。

端午节,是夏日里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它不惜翰墨,诗词歌赋因它经久传唱。端午节,寄托了人们对安康生活的殷切期盼,也寄托了人们一份真挚的爱国之情。

祝端午节安康!

536b6bb3c3b2f61770ecd0ad25fb9c4.jpg

11111.png

(撰稿:魏鹍   审核:王志刚)

版权所有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鲁ICP备09083749号

关注图书馆公众号:gh_58f2f30ff8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