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又至春未老,诗酒趁年华——"随时节流转,品书香诗韵"导读活动(四)
撰稿人:图书馆 时间:2024-04-03 10:02:36清明节,既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双重内涵。
在古代,“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并非传统节日。古代人在清明期间是要过“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吃冷食,故称“寒食”。 上巳: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地将两个节日的习俗融合为一体,寒食节与上巳节亦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明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北方正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仲春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所以清明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但同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的日子。清明时节,中国古代行清墓祭和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此外,还有放风筝、荡秋千、踢蹴鞠等习俗。
《寒食城东即事》
唐·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这首诗详尽记载了古代清明荡秋千、踢蹴鞠的习俗。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随流水东去。古代习俗,三月上巳节桃花流水时,王公以下众人,都要携领家眷在水边洗浴,以驱除不祥,这里描述的就是这个习俗。踢出的蹴鞠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年轻人分开日子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起源于汉代之前的蹴鞠活动,在唐宋时期已经由宫廷普及到民间;李白的“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陆游的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也都描绘了这个习俗。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人们西湖踏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的“上巳”、“清明”有祭祀兼踏青的习俗,宋朝孟元老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就详尽记载: “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节.则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阗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春水舫残稿》
清·介石
桃花雨过菜花香,
隔岸垂杨绿粉墙。
斜日小楼栖燕子,
清明风景好思量。
清明时节,桃花开,菜花香;飞燕穿柳,春光正好!“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笔下的清明美景,恬淡清新,正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好时节!宋代大儒、理学家程颢都不禁慨叹“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豁达的苏轼提醒我们:春未老,莫惆怅,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新茶吧!趁春光明媚,放下过去,抖擞精神,迎着拂面东风大步向前去。
(撰稿:魏鹍 审核:王志刚)